医保乙类药品是指可供临床治疗选择使用,疗效确切、同类药品中比甲类药品价格或治疗费用略高的药品。参保人使用乙类药品时,需要个人自付一定比例,剩下的部分纳入报销范围,再按规定比例报销。
医保乙类药品与甲类药品相比,主要有以下区别:
- 疗效:两类药品均具有良好的疗效,但乙类药品可能在疗效方面略逊于甲类药品。
- 价格:乙类药品价格一般高于甲类药品。
- 报销范围:甲类药品全额纳入报销范围,乙类药品需要个人自付一定比例,剩下的部分纳入报销范围。
具体来说,参保人使用乙类药品时,需要先按一定的比例扣除个人自付费用,将余下费用再纳入报销范围,按规定比例报销。个人自付比例一般为10%-30%,具体比例根据当地医保政策规定而定。
例如,某地医保政策规定,乙类药品个人自付比例为10%,报销比例为70%。参保人使用某种乙类药品,实际花费为1000元,则个人自付100元,剩下的900元纳入报销范围,可报销630元,实际支付费用为370元。
需要注意的是,医保乙类药品并非不能报销,但个人自付比例较高,因此参保人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品。